天分=興
趣+有計畫性的練習
有本書叫做《我比別人更認真》(Talent is overrated),
作者Geoff Colvin認為,
大部分的人在觀察孩子的表現會過度強調:「天分」,
而他的分析心得將所謂的成功歸結於「有計畫性的練習」
(deliberate practice)。
我滿贊同作者的這個觀點,
因為做為父母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,
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,一看到孩子某方面「有天分」,
就發揮無限的想像力:
如果孩子學的是音樂,就幻想他成為音樂家;
如果孩子數學或自然科目比較好,就忍不住想像他未來會如何如何。
另一方面,父母就會積極投入所有的心力,
希望孩子朝「父母的夢想」前進,
只要孩子稍稍領先其他孩子,就忍不住認為自己的孩子真有天分。
但是我認為天分是一個因素,更重要的是:
孩子有沒有辦法做到「長期」而「有計畫性的」練習。
怎樣才能做到「長期」而「有計畫性的」練習呢?
我認為最重要的是「興趣」。
例如:下棋、音樂、運動--等
需要投注時間練習的才藝項目,若孩子一點興趣也沒有,
要他們一次花上幾個小時的練習時間,對孩子來說根本就是折磨,
結果是: 孩不開心,大人也會責備孩子不肯努力。
但如果孩子有興趣,家長能夠從旁協助孩子規劃練習的時程與方法,
如此孩子的興趣加上有計畫性的練習,
在該領域脫穎而出的機率自然就大了許多。
當然還有另一派的說法是:
孩子還小,怎麼會知道自己不喜歡呢?
只要肯多花時間練習,最後一定會喜歡的。
這種情形很常見,
像是許多人小時候都有被媽媽強迫去音樂教室練鋼琴,
幾年以後不再碰琴的人居多,但也有少數成功的例子。
因此到底要強迫或不強迫孩子去學才藝,也是見仁見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