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自己活,而不是為父母活!!
回溯生命早期,取悅者也許發現:
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模式是造成自己成為取悅者的主因,
如果是這樣,請勇敢切斷記憶的臍帶,告訴自己:
我的生命並不為了要滿足父母的期望或需要而活,
我生來就是要為自己而活;
如果父母不肯定我的生活,我沒有必要感到失望或不快樂,
尊敬(或肯定)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;
如果父母沒有給我肯定,或者沒有給予無條件的愛,
用我期待父母愛我的心態愛自己的孩子;
孩子有自己的生活,他們不是為了滿足我的期望或需求而生的。
親密關係變數:衝突與氣憤
在任何人際關係中,因為每個人在意見、偏好、風格或興趣上的差異,
因此衝突有時是不可避免的。
藉由取悅或其他方式來避免衝突,並不會讓衝突消失無蹤。
把衝突想成是一頭大象,就正好停在客廳的正中央。
你可以只是跟牠擦身而過,刻意地忽略牠。
你可以不跟牠說話或談論牠,但是大象仍然就是紋風不動地站在那兒。
你心裡很清楚,而大象其實也是了然於胸。
避免衝突並不是可以引以為榮的心靈力量,
相反地,它是人際關係中令人擔憂的一種不正常症狀,
會凝結親密關係,阻礙依賴和信任。
衝突常引發氣憤。
氣憤本身具有重要的生理目的。氣憤是一種情緒的回應,
警告你有不好的事要發生了,你可能會受到傷害。
最初氣憤所代表的意涵,是在生存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。
如果你無法表達憤怒,你心裡就有缺陷,就像一隻羔羊,
被社會上的掠食者以及利用你順從或和善特性的人一口吞噬。
氣憤本身並不一定危險或糟糕,
讓氣憤不健康的原因,是被表達出來的方式。
但是對取悅者而言,比較嚴重的問題,
似乎是如何處理他人的氣憤,而不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氣憤。
如果在你的關係中,負面情緒的表達都被堵死了,
那麼你付出的代價將是犧牲了和他人真正親密、真誠、可靠的關係。
長期壓抑你的氣憤會嚴重傷害自身健康,
就跟經常把氣憤爆發出來一樣,具有嚴重的傷害性。
生氣一定不好嗎?不一定。
氣憤有程度輕微、嚴重之分。
氣憤和衝突並不像取悅者認為的,一定會破壞關係。
相反地,建設性的衝突對維持健康親密的關係,會有很大的良性助益。